News

復康機器人 堅持香港品牌

2014-06-10

本是職業治療師的徐錦輝,90年代初在理工學院取得專業資格,在前線工作數年後退下火線開設代理公司,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從外國挑選醫療用品到本港和大陸市場。 他雖然不在前線工作,但憑專業知識和經驗,有能力判別哪些產品適合本地和中國的病人,故十多年來,一直在美國及歐洲等地尋找相關產品。

「職業治療前線工作十分艱辛,希望利用產品和科技改善工作環境,更重要是加快病人的康復進度。」

 

機緣巧合 意外獲大獎

康復治療產品往往涉及機械,為學懂鑑別及了解機械技術,徐錦輝於是進修機械人及電腦輔助工程。機緣巧合,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湯啟宇研發出全球首個利用電子感應器讀取手臂肌肉的電子訊號設備,以電腦控制機械手,幫助病人手部活動,即希望之手。

 

希望之手能幫助病人持續收縮和放鬆肌肉,鍛練神經細胞,重新活動。徐錦輝覺得此設備大有可為,而湯教授也在尋找夥伴將產品商業化,結果二人一拍即合。

 

獲理大授權作次級開發,徐錦輝向特區政府申請創新及科技基金,獲批450萬元作研發開支,但要在18個月內交出成績。在此期間,他專注研發工作,也憑以往的臨床經驗,令希望之手成為中風病人重新活動的救星。

然而,徐錦輝認為希望之手仍有不足,繼而申請加入科學園,以培育公司身分繼續改進產品,也成為希望之手獲格蘭披治發明獎的伏筆。因當時出任科學園市場及銷售副總裁的楊孟璋游說他到日內瓦展出產品,爭取國際曝光機會,為日後推出市場鋪路。最後贏得全場大獎,凱旋回歸。

 

本土品牌有價值

贏得獎項當然高興,直接提升希望之手的知名度,惟推出產品時也未獲全面的信任。「打著香港出品旗號獲獎令港人自豪,可是香港過去未推出過著名的復康治療技術,外國醫院對此始終有保留。」

其實,他大可在美國或歐洲成立公司,把希望之手以曲線方式賣到海外,理大也不介意,畢竟成功商品化已經完成任務,但徐錦輝卻堅持香港品牌。「這是我們的研究成果,以香港品牌打響名堂,也有助其他本地復康產品走到外國。路雖然走遠了,但為港爭光也值得。」

 

他透露,希望之手目前已有數個歐洲國家的復康機構採用。至於本地市場,雖然沒有品牌的問題,售價卻阻慢產品發展。

 

「本地製造業幾乎全都跑到大陸,要堅持100%香港製造,只可小規模生產。今年首季產量只有個位數。未能找到工廠大量生產,售價自然昂貴。現在20萬港元一套,機構才有能力負擔。能夠幫助復康的技術,我希望有需要的病人都有一部。」

 

雖然面對不少困難,但徐錦輝形容希望之手對他、對大學、對社會的意義甚大,不但讓他以另一身分再次走在復康治療的前線,這次成功也鼓勵本港大學應研發更多復康治療的技術,為業界及香港繼續努力。

 

Source: PCM

 

 

◄ Previous      ▲ News       Next ►